搜索系统:视频搜索离线指标与在线指标

背景

搜索是一个以相关性为基础,辅助消费、权威、质量、时鲜等多目标的复杂系统。

各位看官在搜索引擎输入一个Query=“如何在mate 40上连接wifi”,我们优先考虑的是排序的doc是否与Query相关,根据相关的程度,可以有不一样的定义:

doc内容 相关性得分 解释
doc内容就是在介绍华为mate 40怎么连接wifi 3 用户输入Query完全匹配doc,给最高分
doc内容在介绍华为mate 30怎么连接wifi 2 用户输入Query意图匹配,且mate 40和mate 30基本上都是一个系列,看了mate30的连接wifi方法,也能解决mate 40连接wifi的方法
doc内容在介绍华为 mate 40,但是没有介绍怎么连接wifi 1 核心实体完全匹配,但是用户的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
doc内容基本上都在介绍联想电脑怎么连接wifi 0 用户输入Query与doc主题完全不匹配

从上述定义看出,不考虑权威、质量等,相关性的评估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首先标准的确定就需要很强的业务视角做背书,3分和0分的区别很容易,但是如何拉开2分和1分区分度,也是一个世纪难题。作为一个算法工程师,我们要为业务效果负责,常见的工作目标设定就是定一个合理的过程指标,来帮助我们进行目标的迭代。

很多做推荐的同学有可能会说,我们离线搞一个点击的AUC,AUC提升证明模型效果不错,然后在线去看点击率不就能衡量了么?举一个真实的用户Query=“杨颖”,如果出只包含“黄晓明”的结果,用户的点击不但不掉,还会升,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指标失效了,因为用户输入Query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找“杨颖”这个人,而不是找他老公“黄晓明”,且在相关性的评估角度,这个就是典型的0分问题。

搜索和推荐最大的不同是:

  • 推荐可以依托自动化的指标来辅助我们迭代,毕竟推得好不好,可以通过用户的点击行为来进行衡量,推荐的相关一般定义为沾边就可以了。搜索的相关可是有明确的定义的,用户本身用推荐就是一个被动行为,容错率会更高一些,而搜索是一个主动行为,容错率会更低。

  • 在用户和doc之间加入了一个枷锁,这个枷锁就是Query,只有Query和doc满足相关性的要求,我们才能在相关性的基础上刻画时效、权威、质量、满意度等其他多维度的指标。那么我们进行搜索项目的迭代,到底要依托什么样子的过程指标呢?什么才是搜索系统的北极星指标呢?

在线与离线指标

在线指标

做过搜索的人应该都知道,业界主流的搜索AB指标会有很多,北极星指标是DAU,重要指标包括有点比、首点位置和换Query率,以及其他一些消费指标。

  • DAU:当用户搜索心智建立之后,需要去刺激用户去不断使用,进而提升整体DAU,这个是北极星指标,其他指标都是参考,正常搜索做的好,DAU是不断提升的。
  • PV:搜索核心业务指标,重要性仅次于DAU,搜索商业化和这个指标非常相关,但是PV涨不见得是一个好事,当我们搜索服务不稳定的时候,用户频繁发生换query检索,换query率负向,但是PV是涨的。
  • 首页有点比:有点击的query/所有query,这个指标一定程度能反应出线上相关性,但这个指标有天花板,想突破80%都很难。
  • 换query率:用户一般在一个session中,如果已经搜到满意的结果,是不会换一个query来进一步检索的,换query率变低,相关性满足的还不错;但是也不能完全迷信这个指标,有可能用户觉得搜索结果很差,就不愿意相信搜索结果了。
  • 首次点击位置:那些最相关的结果更应该排在靠前的位置,这个很符合NDCG的定义,3分的最相关的结果更应该排在第一位,首次点击位置一定程度能反应相关性。
  • 浏览深度:搜索是满足既走,如果第一条已经满足我们的要求了,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浏览下一条,这个指标更多的是一个横向参考指标,需要和其他指标集合看,如果我们的换query正向,消费指标也正向,浏览深度反而能帮助我们提升用户感知,更好的消费;但是如果换query变多,消费指标一般,而浏览深度增加,证明我们整体满足用户搜索需求做的不好。
  • 消费指标:点击率、停留时长、完播率、点赞率等常见的消费指标,这些指标是短期的业务指标,主要是通过多目标帮助提升用户体验,进而长期提升DAU,因为相关性好,不一定消费指标好,我们更应该把相关性和满意度好的都呈现给我们的用户。

我们做一个假设,用户输入了一个Query,如果相关,那么用户肯定会点下方的Doc,有点比会变高。理论上越相关的Doc应该排在更靠前的位置,用户不需要向下浏览就可以找到目标的Doc,首次点击的位置会靠前。如果满足了用户的搜索需求,用户大概率不会对之前的Query做修正来重新找到目标的Doc。

但是上述的AB指标只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,而相关性是一个相对先验的东西,除非有很大的效果升级,且影响面够高,我们才能撼动AB指标。经过很多的经验论证,相关性提升是一个顿感很强的模块,用户心智的养成需要时间培养,那么我们的单次实验迭代如果没有撼动指标,我们还去参加LR么?

离线指标

其实业界各家主流的做法,会依赖于一个偏主观的NDCG或者side by side的人工GSB的评估:

排序评估(NDCG)刻画相关性

  • NDCG(DCG/IDCG)是学术界给搜索定的指标,会构造一套理想态的搜索结果(IDCG),然后观察当前搜索结果达到理想态的分数(是一个小于1的数,如果是0.9,代表达到理想态的90分);但是搜索本身是一个长尾需求,数据分布随着需求变更,随着时间变化,数据集会差别很大。 我们以视频搜索为例,大家都会以抖音作为IDCG,然后去评比达到抖音的多少分,但是抖音是否是最优的,不确定。

  • 还有一个指标就是DCG,就是自己和自己比,通过分数来看,目前能到8分基本上就是非常好的搜索引擎。

通过上述分析,NDCG是一个还不错的指标,但是不能作为整个搜索迭代唯一看的离线指标,因为数据集无法真正反应线上真实情况,只是作为一个Ground Truth参考。

人工评估(GSB)刻画相关性

GSB的名称叫做Good: Same: Bad,各家搜索引擎真正相关性的评估标准,是遵循一个套严格的评判标准。。每次实验的迭代我们会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随机词包(就是线上用户实际输入的Query包)抽取Diff,然后送给行业专家进行人工GSB评估,如果实验组好就会把当前的Query评估为Good,如果效果持平那么就是Same,否则就是Bad。

实际迭代过程中,会采用一套严格的人工标注流程,遵循side by side的评估手法,通过对相关性、权威性、质量、时效、多样等维度进行人工评估来去打出区分度,真正的做到离线迭代抽diff,gsb真正反应线上效果。

上述做法依赖于行业专家定义的一套标准,分门别类的进行评估的一套规则系统,偏先验的东西需要有标准进行牵引。如果觉得评估过于主观,那么其实可以采用奇数人(如果是偶数的话,正好变成1:1,需要一个裁判介入做决定)评估的方式,并且将词包数量变大来减少Bias。

当然这种方式势必会被做行为建模的同学所诟病,但是还是那个问题,点击不点击只是相关不相关的一个子集而已,毕竟不相关也可以获得高点击,所以我们需要结合AB指标和人工评估统一来看,人工评估更多的是一种体感映射,依赖于行业专家,有时候会不客观,但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过程指标了。就相当于高考,很多人诟病它一考定终生,但是还有比它更好的评估方式么,毕竟存在也上千年了。

当然,现在移动端带搜索功能的app,大部分会提供一些人工反馈的入口,让用户去点击是否相关的按钮来进行反馈,也能获得一些有用的输入。这些也可以做成过程指标,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来辅助决策。

反直觉误区探讨

用户点击是否代表相关

首先搜索的点击和推荐广告场景不一样,是先验和后验的融合,另外标题党严重,纯用点击来刻画相关性很不现实,直接会学飞,一般都是拿点击做pre train。搜索是一个主动的行为习惯,不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习惯:包括质量、权威、时效、新鲜度等。而这些都是很难通过在线指标来刻画的,毕竟我们也发现,中国用户长搜的那些点击高的都是色情query,很容易带歪模型。另外短视频模式下,单列自动播放,怎么衡量用户点击?

AB指标是否是搜索最优的流量实验?

AB指标更多是做分桶实验,而且是占用少量流量来做实验,很多公司都会采用类似于反转的操作保证指标不受短期影响,因为短期指标有可能是收到波动的影响,长期拉平没有任何收益,有可能是负向;常见一类情况,如果分桶后,桶内用户都是活跃的搜索用户,就会产生bias。

所以搜索更多的是采用interleaving实验,通过将不同策略的结果交织在一起来判断,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开活跃用户这个坑。但是interleaving是否是最优方案,也不一定,只是说相对AB实验来说,更适合搜索场景。

搜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,评估更是一个很难被科学量化的工作,往往也被人challenge,但是确实也没有更好的方式方法。

请他喝一杯

取消

感谢您的支持,如有任何问题,您可以在打赏留言中留下您的微信

微信扫码
支付宝扫码

打开微信扫一扫,即可进行在打赏中留言哦